昨日(8月21日)
海关总署发布
关于防止猴痘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
↓↓↓
海关总署公告2023年第100号
(关于防止猴痘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)
自2022年5月以来,猴痘疫情持续在全球多个区域广泛流行,截至目前,已有113个国家(地区)报告了89000多例猴痘确诊病例,包含152例死亡病例。近期,欧洲、美洲和西太平洋区域猴痘疫情呈上升趋势。为防止猴痘疫情传入我国,保护出入境人员的健康安全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》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规定,现发布公告如下:
一、来自猴痘疫情发生国家(地区)的人员,如接触过猴痘病例或出现发热、寒战、头痛、嗜睡、乏力、背部疼痛、肌痛、淋巴结肿大、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等症状,入境时应主动向海关申报,海关卫生检疫人员将按规定程序采取医学措施并开展采样检测。
二、来自猴痘疫情发生国家(地区)且有被污染或有被污染可能的航空器、船舶、集装箱、货物,应按规定程序接受卫生处理。
本公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,有效期6个月。
特此公告。
海关总署
2023年8月21日
猴痘和猴子有关吗?
该病毒1958年在猴子体内发现,因此得名“猴痘”。不过,猴子会有些无辜,因为它并不是病毒的主要传播者,研究表明,猴痘一般主要通过啮齿类动物传播,猴子只是不幸地背了这个锅。
猴痘的传播路径
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,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,亦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,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、病变渗出物、血液及其它体液,或被感染动物咬伤、抓伤感染传播。
2022年5月以来全球多国暴发的疫情主要在男男性行为人群(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,简称MSM,指与同性发生性行为的男性)中经性接触传播,大部分病例为青壮年男性,通过大型聚会以及后续在社区的MSM扩散,并传播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猴痘的临床特征
5~21天,多为6~13天。
病例出现症状后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并形成新皮肤前具有传染性。有调查提示一些病例可能在出现症状前1~4天存在传染性。
可出现发热、头痛、背痛、肌痛和淋巴结肿大等。
通常在热退后出现,有些病例可出现在全身症状之前。皮疹发生常经过斑疹、丘疹、水疱、脓疱、结痂至痂皮脱落几个阶段,不同形态皮疹可同时存在,可伴有明显痒感和疼痛。可累及口腔咽喉黏膜、肛门、生殖器、结膜和角膜等。痂皮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,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。
猴痘病程约2~4周,免疫力低下患者的病程可能较长。猴痘为自限性疾病,大多数病例症状会自行消失,也有重症和死亡发生,主要为儿童、孕妇和免疫力低下人群。
猴痘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、皮疹以及淋巴结肿大,可能还会出现头痛、瘙痒、疲劳、肌肉酸痛、背痛、咽痛、口腔溃疡等。其中,淋巴结肿大是猴痘区别于水痘的特征。
易感人群有哪些?
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,接种过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。现阶段猴痘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经性接触传播,目前一般人群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较小,不用太紧张,但需了解猴痘基本知识,做好健康防护。以下人群相对而言更可能感染猴痘病毒:
❶与猴痘患者生活在一起或与之有密切接触(包括性接触)的人;
❷接触猴痘患者或猴痘病毒的卫生工作者;
❸儿童、孕妇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。
怎么预防猴痘?
●避免与确诊猴痘病例发生密切接触,若意外接触,应用肥皂水或使含酒精的洗手液洗手。如怀疑自身患有猴痘,应及时主动就诊。
●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,如啮齿类、灵长和有袋类动物等。此外,避免食用或处理野生野味。
●现阶段普通人群不需要进行疫苗接种。
-End-
东莞本地生活—就在我们身边!
这里发布一切与东莞有关的事情!
声明:本文来自掌上东莞用户投稿,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掌上东莞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欣赏使用,作品版权归源作者所有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,不代表掌上东莞立场,如有侵权,请联系后台处理。仅供交流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。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