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大师奉献一生,只为茅台

茅台发展至今

已经成为中国手首屈一指的酱香酒

在酱香酒发展的漫长的历史里

茅台并不是一直“称王”

现代茅台的成功

离不开一个人

郑大师——郑义兴

我们熟知的飞天茅台

正是出自郑大师之手

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郑大师的故事

说说他是怎么打破行规

奉献茅台酿造技艺

  郑大师奉献一生,只为茅台

  1951年,地方国营茅台酒厂成立。国酒茅台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工业化进程。

1953年进入国营茅台酒厂工作的酒师郑义兴,在当年,绝对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。

后来的人们通常以充满传奇色彩的口吻来描述这位奇才:“几个老板要请他,一年前就得和他订约,定金是几根金条,而且还得看他高兴。”成立国营茅台酒厂前,他是茅台镇上著名的几大私人烧坊成义、荣和、恒兴不惜重金争夺的对象。这位天才酒师精通酿酒的每个环节,聘请他的烧坊,从最早的下料到最后的勾兑,全部都要依靠他的经验来完成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旧的经济制度土崩瓦解,私人烧坊被合并为地方国营茅台酒厂。时年58岁的郑义兴,职业心态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。跨入国营酒厂大门的他,明显感受到了社会变革带来的变化是多么与众不同:每个工人都是国家的主人,乐于为祖国做奉献。

成为“国家的主人”后,火一样的激情深深感染着郑义兴。这是旧社会从不曾有过的感觉。畅快之下,他作出一个惊人决定,让整个酿酒行业为之发生了一场地震,彻底颠覆了酒师行业的行规。那就是把郑家祖上和自己30多年的酿酒经验感悟,口述整理成文字,献给茅台酒厂,并作为资料存世,世代流传。

  郑大师奉献一生,只为茅台

  在当时,“传徒不传子”的行规还让酒师这个行业蒙上了很厚重的神秘色彩,师傅传授徒弟也是口口相授,秘而不宣,个中奥秘全靠自己去领悟。学得成与不成,就看个人悟性高低。从客观的原因来说,出现这种行规的现实条件是酿酒是个重体力活,从事这个行业的多是从农村出来的壮劳力,没多少文化。主观的原因则是,技术是酒师的看家吃饭本领,谁又会傻到到处曝光自己的酿造技艺呢,就算是教徒弟都还留一手呢。

就在郑义兴做出这一大胆决定的时期,还有着一个深刻的背景:随着国营茅台酒厂的产量逐年扩大,技术力量却跟不上了。原因在于,“传徒不传子”是一个族谱式的培养模式,培养出的技术人员相当有限。当时的茅台酒厂酒师奇缺,而国家的扩产扩建却还在继续。

对国酒茅台的归属感,超越了作坊时代的生存之道,开启了工业化时代茅台酿酒技术的总结模式。

郑义兴的决定,对于当时人才奇缺的茅台酒厂来说,无疑是久旱逢春雨。他的决定,也是茅台酿制技艺传承从作坊走向现代工业的重要标志性事件。

从那以后,众多类似郑义兴这样的酒师以及技术人员,打破了旧有的保守、封闭传统,对茅台酿制工艺不断总结与提升,为今天国酒茅台形成在世界酒业独一无二的地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
这是茅台工业化转型初期的一个英雄群体。他们对国酒的忠诚与奉献,至今仍镌刻于茅台人的心中。

今天,茅台酒厂的一些退休老工人说到当年的老厂长郑义兴时,言语之中无不流露出对这位天才的敬重,他爱好“玩酒”的故事也被当作传奇来津津乐道。

据说,在当年茅台酒厂分给郑义兴的那间小屋里,常年摆放着几百种酒,白天在厂里酿酒的他,晚上回到自己的小屋还像摩挲美玉一样把玩着挚爱的各色美酒,他时而勾兑,时而用嘴咂吧咂吧,时而紧缩眉头凝神思索,完全陶醉在一个人的世界。

就是这样一个在生命中人与酒融为一体的人,为茅台酒厂贡献了毕生经验,到最后却未能看到茅台强盛的模样。1978年,正值中国打开国门,进行改革开放的第一年,这位传奇人物驾鹤西去,享年83岁。

  郑大师奉献一生,只为茅台

  酒与郑大师的故事就是这么神奇,

有传统技艺的坚持,

有现代技术加持下的创新,

一杯杯茅台酒里,

却饱含人的智慧、心血。

  郑大师奉献一生,只为茅台

  现在郑大师后人用心打造研制,

打造出郑大师酒。

此酒在茅台酒酿造微生物菌种资源库优势下,

从产地、工艺、技师都有茅台酒的背景,

郑大师酒与茅台酒同出一处赤水河,

可谓是同根同源如出一辙。

国酒大师用高温堆积发酵工艺生产制作,

而高温堆积发酵工艺是茅台酒

从投料生产、贮藏到出厂经历多年,

具有酱香突出、优雅细腻、酒体醇厚、

喝起来入口即化的感觉,

回味香醇、空杯留香持久等特点,

非常适合高端接待和价值收藏。

声明:本文来自掌上东莞用户投稿,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掌上东莞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欣赏使用,作品版权归源作者所有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,不代表掌上东莞立场,如有侵权,请联系后台处理。仅供交流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。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(0)
上一篇 2021年4月22日
下一篇 2021年4月23日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